新屋石滬

除了踏浪、觀海,來新屋還能如何玩得不一樣?來聽百年石滬的傳奇故事,你會發現原來大自然與人類的依存關係可以如此和諧,你也會驚嘆原來看似無奇的石堆竟然埋藏了先人的智慧,百年後的今天,依舊令人驚嘆。台灣本島最大的石滬群,等你來探索。

新屋石滬的設立得追溯至清雍正時期,平埔族先民來台開墾,將海岸就地取材的鵝卵石徒手堆砌成上百公尺甚至達上千公尺的石堤,在那個沒有搬運機具的時代,一座石滬的完工幾乎要全村大動員,較大型的石滬需十年以上才可完工,無形之中也延續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石滬捕魚的原理是利用漲潮將魚群帶進堤岸,待退潮時,漁民便可捕獲受困的魚群。目前新屋深圳北岸至蚵間周邊共有十座石滬,其中編號第三號的石滬,全長472公尺,深度273公尺,是體積最大的一座。第五號石滬則是曾捕獲到一千斤的漁獲。

百年石滬群,這一座綿延台灣西海岸的「海上長城」,不僅蘊含人文風采,也是觀察濱海生態的好去處。石堤上除了能見石蚵、笠螺、蝦、蟹等潮間帶生物出沒,漲潮時還可見海葵如花綻放的姿態,豐富多樣的生態群,處處是亮點。2016桃園地景藝術節特別於此舉辦「千人築石滬」,邀請老師傅們傳授石滬修築技藝予關心鄉土的年輕人,讓珍貴的石滬文化能傳承下去。如今的石滬雖不再扮演著維持漁民生計的角色,卻是見證老祖先智慧的歷史遺跡。

在臺灣本島,以桃園市新屋區的沿海擁有最多座石滬,共計有10座,其中3座仍然有漁民在使用。

石滬是利用潮汐來捕魚的一種漁法。漁夫在潮間帶上用石塊堆砌堤岸,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退潮時,石堤高於海面,魚群洄游路被阻受困於滬內,漁夫便可到滬內灑網捕魚。

石滬的建造環境也是講究,需選擇有岩石或漂石可做為建滬材料的海岸,且沙會隨潮汐流失,所以石頭地質的海岸也較沙地適合造滬。

石滬的滬堤是以大石包小石的方式堆疊。當海水海浪撞擊石滬時,大石不為所動,小石則因海浪撞擊而產生聲響,被聲響驚嚇魚的群便不敢靠近滬堤,逃出石滬。

石滬捕漁體驗,當退潮時,石堤高於海面,魚群洄游路被阻受困於滬內,漁夫便可到滬內灑網捕魚。

新屋區愛鄉協會指導學生堆疊石滬,石滬的堆疊與高度的拿捏都需要特殊的工法技巧,才能將圓潤的鵝卵石堆成穩固的結構。